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2016-10-12
第一篇 阅读的层次
第一章 阅读的活力与艺术
阅读的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在本书中特制的意思是这样的:资讯是用你和作者共同了解的东西表达出来的,在某种程度上,你的知识系统已经具备了创造出这些知识的零件。而理解,则是你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思考,挖掘出了一些新的零件。这种情况在你并不能完全读懂一本书的时候会出现。
“所谓吸收资讯,就只是知道某件事发生了。想要被启发,就是要去理解,搞清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发生,与其他的事实有什么关联,有什么类似的情况,同类的差异在哪里等等。”
在跟随一个老师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可以通过向老师提问,借用老师的回答、思考、感觉与想象来达到。
而在通过书本阅读的过程中,老师是缺席的。虽然有作者通过语言表达出信息,但是理解却是读者自己的工作。
所谓有活力的、主动的阅读,就是一种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思考、感觉、想象,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回答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会读者这种阅读的方式就是本书的问题。
第二章 阅读的层次
分为四个层次:
基础阅读:读懂每个句子在说什么
检视阅读:用最短的时间(十五分钟)搞明白一本书在说什么
分析阅读:全盘的、完整的阅读,从一本书中得到能够得到的最多的进步
主题阅读:跳出一本书,系统式地通过各种书搞懂一个主题
第三章 基础阅读
学习认字的教学法有很多种。在英语国家有ABC法、发音法、整体法等等。总的来说,小孩子学阅读有四个阶段,分别是准备阶段(学会说完整的句子)、学习简单读物阅读、学习通过上下文理解新出现的字眼、从阅读中理解观点。这些阶段都是阅读的第一个层次的范畴。
目前(七十年代)美国的教育虽然普及化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直到大学也没有完全学会阅读。大学中的矫正阅读课程也只是针对第一层次的基础阅读开设的。很多成年人也没有超越这一层次的阅读,这是一件值得遗憾的事。
第四章 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分为两个阶段:有系统地略读与粗浅地通读。
有系统地略读,基本上就是通过阅读所有的摘要信息(目录、序、副标题、后记、封底上的介绍、作者生平)以及一些比较重要的章节或者是随机选择的章节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粗浅的通读则是用比较快的速度、不停下来思考地读完一本书。以阅读莎士比亚为例,作者提出
“与其强迫他们接受这种装模作样的做学问的读法,不如鼓励他们一次读完全剧,然后讨论他们在第一次快速阅读中所获得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与其看了半天什么也看不懂,不如先快速地过一遍全书,把能够不花什么力气搞懂的东西先搞懂。
总的来说:
“检视阅读是一种训练有素的快速阅读,但这不只是因为你读的速度快—虽然你真的读得很快—而是因为在检视阅读时,你只读书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读,不一样的目标来读。”
第五章 如何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
主动阅读的基础是向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被分为四个层次:
这本书整体来说在讲些什么议题(themes)。
在这些议题上,作者有哪些观点(特殊讯息,opinions)。
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对我有什么意义。
这样分为四个层次的思考结构是主动阅读的基础,(其实也是更宽泛的)学习思考的准则。应该循序渐进地对它们依次作出回答。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是四个当中最重要的,而不回答前三个问题就不能弄懂最后一个。
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有一些做笔记的技巧:在检视阅读中,应该记录的是书的架构,而不是内容,可以称为结构笔记。在分析阅读时,就可以具体地记录书的内容,称为概念笔记。做主题阅读的时候做的笔记是对若干个信息源综合做的概念性的笔记,基本上就和文献摘要类似了。
阅读的艺术与笔记的技巧需要练习,就像每一种友技巧性的艺术一样。
第二篇 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这两章讲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这本书整体来说在讲些什么。
第六章 一本书的分类
很多人看了书以后,却连确切的书名都说不出来,”许多人会忽略书名或序言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要将手边阅读的这本书做分类是毫无必要的。”
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小说与论述性的书籍。在论述性的书籍中,一些是理论书籍,另一些是实用性书籍。理论书籍也分为很多类(主要是按照学科分的)。
对知识系统性的分类也是一种极有用知识。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可以让你通过一些线索很快抓住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主旨。(免得盯着一些论文里的公式几个小时,才发现和要找的领域八杆子打不着)。
第七章 透视一本书
每一本书都有骨架。分析阅读的读者的目标就是找到这个骨架。
分析阅读有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明白这本书的分类。
第二个原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者几句话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
“第三个规则可以说成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在列大纲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太完美主义。“因为没有一本书是 完美的,所以也不值得为任何一本书写出一个完美的纲要。你只要尽力而为就行了。 ”也没有必要完全根据书的章节设置来列大纲,对书结构的概括应该以我对书的理解为准。
事实上,第二个和第三个原则并不是顺序进行的,而应该是相互交替的:对一本书主旨的概括,可能稍微翻一下就能猜出来;但要真正吃透一本书,必须对它的结构有足够的认识。如果不搞懂书的结构而做出浮于表面的整体概括,其实只是在猜而已。
虽然整理出书的骨架对读者来说很重要,但是对一本书来说,“对一本书来说,血肉跟骨架是一样重要的。书,真的就跟人或动物是一模一样的。—血肉,就是为纲要 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解释,或是我们有时候所说的“解读”(readout)。血肉,为全书增添了必要的空间与 深度。 ”
第四个规则可以说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一本书的作者在开始写作时,都是有一个问题或一 连串的问题,而这本书的内容就是一个答案,或许多答案。
这个规则与前两个是相互互补的。
这两章讲的是分析阅读的第二个阶段:这本书的观点是怎样的。 这一阶段也有四个阅读的原则。
第八章 与作者找出共同的词义
第一个原则:找出与作者共通的词义。这里又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找出重要单字,那些举足轻重的单字”;二是“确认这些单字在使用时的最精确的意义”。
讨论问题的时候,首先是要确定一批可以用来讨论的词汇与它们的意义,然后才能针对内容表达观点。如果第一点没有做好,就会进入鸡同鸭讲的境界。
所谓重要的词,有这两类:知识领域的专门词汇;“作者用来阐述自己主旨及重要概念,数量相对较少的特殊用语”。通常这些都是读者会觉得不显然的词。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把这些词找出来。
一旦找出了关键词,还要弄明白作者用这些词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有时候会有一些困难,因为一个关键词可能在同一本书的若干位置有不同的意义。不仅如此,在非科学文献的书里,一个关键词的意义可能会通过好几个意思相近的词来表达。通过对它们的若干种意义反复的理解,是理解一本书必须的途径。找到这些重要的词义以后,也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
第九章 判断作者的主旨
第二个原则是:找出主旨。所谓主旨就是一个句子的message,或者说是一句话的signifié。除了问句,书里的大多数句子都有主旨。这里的意思是,找出一本书最主要的主旨:一本书的关键句的主旨,通常也是这本书的主旨。
要找出句子的主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复杂的句子可能有几个主旨。不仅如此,一本书如果很长,要找出关键的句子也不是那么容易。在这里,关键是要找到那些让你困惑的句子。很多人看书只会立刻关注哪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最终会买椟还珠,没有抓住最关键的教导。
第三个原则是:找出书里的主要论述。一些带有主旨的句子联系在一起组成段落就会形成一些彼此之间有逻辑关系的论述。为了完全理解一本书,读者要试图搞懂这些论述的结构。
一个办法是把主要的主旨标注出来,重新进行排序。一本论述的好的书,通常会在写作中包含一些方便读者完全搞懂其论述的概括性言论。有关于论述,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一是要注意哪些论述对主旨提供支持;二是论述包括推论性的论证,与实验性的论证;最后是,要特别注意作者作为论述的起点的主旨,这是假设?是由实验支持的事实?还是无需论证的不言自明之理?后者是一种无组织的知识,但是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论证。
分析阅读的第一个阶段的第四个原则是:找出一本书所问的问题,而第二阶段的第四个原则就是: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者说: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解决的。在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四章,我们已经解决了分析阅读的前两个问题: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及这本书的观点是怎样的 。在接下来的两章里,我们要做的是回答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 以及这本书对我有什么用 。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为什么需要评断一本书:
如果读者不尝试针对一本书提出自己的意见与评断,他就没有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放在被挑战的位置上。换句话说,不经由评价与思考,他不可能真正理解一本书,也就不可能有理有据地同意或者反对一本书的观点。要主动阅读,必须做出评价。
如果我们阅读了一本有启发性的书籍,通常这意味着作者在某些方面高于我们。但是我们一旦理解了一本书,也就是说在作者高于我们的领域有了提高,就具有了与作者齐头并进的权利。
也就是说,一个主动的读者既有义务,也有权利对一本书做出评价。
要评价一本书,像是与作者真正对话一样,需要遵守一些基本的沟通原则。这两章讲的就是这些原则。
评断的第一个原则是除非你听清楚了,也确定自己了解了,否则就不要回话。
第二个原则是: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争论的目标不是赢得论战,而是通过沟通获得真理。
第三个原则是:观点的不同是一个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理性人之间意见的不同可能是误解造成的,也可能是信息的不同造成的。如果读者确切理解了作者的观点,并且在知识(factual)的程度上,也与作者达到了相同的程度,却仍然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这就意味着作者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个人意见。这时候,读者要为自己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也就是说,读者不仅要说出自己与作者不同的议题,也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才能把道理搞清楚。
第十一章 赞同或者反对作者
那么具体来说,要以怎样的姿势赞同或者反对作者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读懂一本书,并不意味着完全同意一个作者的看法。这里读懂的是在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关系。我明白了当你这样说的时候你在说的是什么。尽管如此,读者还是可以不被作者说服。厉害的专栏作者会有过用政治书上的语言来表达与政治书观点完全相反意见,这种高级黑就是在“读懂”(但并不赞同)政治书的基础上完成的。
要读者与作者进行一场不带情绪、使用共有假设、不偏不倚不适用初设立场的辩论是困难的。因此本书(how to read a book)的作者推荐读者使用以下四种批评点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表达自己的反对:
你的知识不足
你的知识有错误
你不合逻辑
你的分析不够完整:也就是说,在作者讨论的领域,有一些元素、事实、知识、论述是作者完全没有讨论到的。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反对作者观点的理由,这是一个指出“作者的观点不够全面”或者“your research is not of enough importance or relevance”的理由。
当然使用这些理由,仍然要建立在能够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基础上。
第十二章 辅助阅读
要读懂一本书,有时可以借助一些其它的外在资源。这些资源包括:
一般经验:比如说我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就考虑了一些大多数人都有的经验,来明确自己理解了作者的主旨,为一些作者举出的事实提供具体的例子。
其他书籍
导论与摘要:这种资料要尽量少用,有时候它们可能是错的,或者不完整,因此限制读者对一本书的理解。一定要看完全书以后再看,而且不要依赖这些书,要发掘自己主动阅读(因而自己写作摘要)的能力。
工具书:||总的来说,通读工具书是一件愚蠢的事。||使用这种外在资源的时候,要明确自己要找什么,以及在哪里可以找到合适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对工具书的特点有一定了解:字典可以解决与文字有关的问题;百科全书(或者维基)可以解决与知识相关的问题(以本书作者的观点来看,维基百科的确是完美的百科全书了:知识既可以简单地找到,又表示了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各种索引,内容也非常完整,记录了各种论点与作品,为人类点个赞)。
第三篇 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在第二篇中提到的分析阅读的原则主要是针对论述性(包括理论性与实用性的书)书籍的。对于虚构书籍则并不适用。对于其它类型的读物,我们可以提出类似的四个基本问题,相应的规则也会有类似的调整。但是并不用提出完全不同的十五条规则。
第十三章 实用性的书籍
实用性的书籍有几个基本的特征:
实用性的书籍并不能解决它自己提出的问题。只有行动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实用性的书会针对一类特殊情况提出一些一般性的准则。要运用这些准则需要读者运用自己的判断力。
多数实用性的书籍会为自己的准则提出一些理论性的原理。在这里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下,作者阐述准则的原理是为了增加说服力,以及让准则更容易理解。How to cook, how to drive, how to read…
第二种情况下,作者的目标就是阐述规则产生的原理。很多经济、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书籍都是这种类型的。
因此,阅读实用性的书一定要注意这两个问题: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 。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说服读者采取某些行动,书的修辞很可能会特别具有宣传性。在这种时候,读者要特别注意运用主动阅读的规则,看自己到底是同意了作者的论证,还是在情绪上被作者打动了。读者可以察觉到作者在修辞上使用的诡计,尽管如此,他仍然能够决定同意或者反对作者的观点。
分析阅读的基本问题在实用性书籍上要做这样的调整:
第一个问题会变成“作者要说服我做什么”。
第二个变成“作者要我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第三个问题变成:我是否同意这个目的,我是否认为这么做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我是不是要因此采取行动。
一般来说,如果读者同意作者的观点,就难免要采取行动了。比如说,如果阅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赞成作者的观点,就会在以后的阅读中采用作者提出的原则。
第十四章 如何阅读想象文学
虽然表面上来看阅读想象文学要比阅读论述性的书困难(因为其中的逻辑、结构、观点都很不显然),但是在这个世界上能读懂小说的人要比能读懂论述性书籍的人要多多了。这是因为主动阅读论述性的书和主动阅读想象文学的要求是不同的。阅读文学,首先有一些“不要”的规则:
不要拒绝想象文学对你的“影响力”(即,文学在你心中激起的情绪):小说不是通过论述来对人的思维产生作用,而是通过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在读者心目中创造新的经验来运作的。发现这样的经验是一件快乐的事。
不要试图寻找共识、主旨以及论述:想象文学需要调动文字的多重含义以及言外之意。试图寻找共识会压缩文学的意义。
不要用论述性作品的真实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文学中的真实是,“这样的世界可能存在吗?”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调整上两篇提出的阅读论述性作品的规则:
为文学作品建立大纲的规则:
文学作品的分类:抒情诗与叙述作品,也即小说与戏剧。
抓住作品的大意:一两句话的主要情节。
抓住故事中各个阶段中,角色与情节的主要特点:也即故事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诠释小说的规则:
小说的要素是插曲、事件、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语、感觉及行动。
与论述性书的“与作者达成文字上的共识”相对的,是能够在想象中重现作者描述的场景。
与论述性书的“理解作者论述的结构”相对的,是能够在想象中生活在作者创造的世界里。
评价小说的规则:
在你衷心感激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 想像的作品。“我们要接纳作者的主题、想法与前提。我们所能批评的只是他所创造出来的结果。”(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
一旦你能够诠释小说,你就可以给出评价(我是不是喜欢这个小说)了。当然,还是要能够给出你的理由。
第十五章 阅读戏剧、小说与诗的一些建议
关于细分的想象文学体裁,还有一些特别的建议。
故事书:尽可能快地读完,不要疑惑也不要焦虑,在读完之前不要评价。故事的作用是:小说满足我们潜意识中的不足为外人道的需要,满足诗的公义(poetic justice),分享主角的洞察力、却不用分享他的遭遇。
史诗:(荷马的《伊里亚特》与 《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但丁的《神曲》与弥尔顿的《失乐园》)真正的困难似乎在于如何跟随作品逐步升高那种环绕着主题的追寻。阅读任何一部重要的史诗要求你集中注意力,全心参与并运用想像力。
戏剧:剧本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因此应该要假装看到演出的场景,假装自己是导演,另外高声朗诵也会有好处。
悲剧(特别是古希腊悲剧):记住大多数古希腊悲剧的精髓在于时间的匮乏;记住在古希腊悲剧中,与旁白的朗读者不同,悲剧演员穿着几英尺的高跷,是一目了然的大人物。
抒情诗:一口气读完不要听;大声朗读;要特别注意诗中的修辞。阅读一首诗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困难。
第十六章 如何阅读历史书
作者在这里说的历史,是所谓的作为事实的书面记录的历史history as written records of facts。其中的written是关键词,我们在读的不是facts,而是某个人针对这些facts做的书面记录。这样的记录是叙事性的。所以历史书在科学与小说的尺度上更接近小说。
历史学家的工作是一种(类似于虚构写作的)创作性的活动。让他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确切发生了的事实,而是事件发生的原因。要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就要在具体的事实中挖掘出一定的模式,所以一定是有编纂的成分的。这里有几种操作的方式:
摆出自己的理论,把事实套进去;
强调事件本身的模式而不套用现有的理论;
假设历史根本没有模式可循,因此我们无法知道事情为什么发生。
因为历史学家可以对同一事件作出种种解读,在我们试图了解一个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一些专著,从不同角度看这个事件。
历史书虽然是针对过去的特定时间写就的,但是其中的模式通常有很强的模式性。这其实是因为很多人(尤其是领导人)会阅读历史书并且借用其中的经验。阅读历史书主要的目的应该是搞懂这些经验,并借以了解未来。因此不要只关注过去发生了什么事,而要关注人们为什么在过去这样行动,找到可以借鉴的模式。
针对历史书调整分析阅读的基本问题:
这本书讨论的特定时期与主题是什么。在这个主题与时期中,谈到与没有被谈到的是什么。
这本书讨论问题的组织方式是怎样的?按照时期?话题(经济、教育、政治、军事)?重点谈论的是什么?
历史书的主要批评点:不够逼真(误解了史实,提出的模式不堪一击),误用了资料(没有提到重要的资料)。
与我的关系:怎样根据历史经验改变我们的政治选择。
传记与历史书非常类似。传记分为几种:定案本(目标是尽可能全面、真实地表现一个人的一生)、授权本(由与传记人物有私人关系的、被人物授权的传记)、介于两者之间的一般传记、自传。定案本可以作为一般的历史书来阅读,后三者则需要特别注意书籍作者的立场:他是谁?他想要证明什么?他想要说服谁?他有哪些特别的知识?他用了哪种特别的语言?他真的可信吗?
这几个问题在阅读其他针对当代事件写作的文章与书籍时,也需要特别注意。
第十七章 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书
这里只讨论这两种书:在科学工作专业化以前写作的针对一般读者的经典科学与数学著作,以及科普书。作为非专业读者,应该把前一类书作为学习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工具。要读懂经典科学书籍,困难的是其中的实验与数学。针对书中的实验,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想法、实验结果、以及科学知识与现实的联系。书的数学可能会有一点intimidating(并没有),但是其实通过训练可以掌握理解其中一部分的能力。相对来说,科普书籍基本没有这两种困难,要想针对一般的论述性书一样来阅读。
第十八章 如何阅读哲学书
哲学书是探究人类一般性的基本问题的书。两个典型的基本问题,是事物的存在(形而上学)以及事物的变化(自然哲学),除此之外还有自然与非自然、物质与非物质、人的认知以及自由意志(认识论)等问题。除了这些思辨性的理论哲学问题,还有一些实用性的成为规范(normative)的哲学,包括探讨善与恶的伦理学,以及探讨社会、个人与群体的政治学与政治哲学内容。
另一种现代哲学的分类方法是,把探讨世界上存在与发生的事,以及人类该有怎样追求的哲学思考称为第一顺位问题。而关于人们在思考第一顺位问题时所用的思考模式、语言与想法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则称为第二顺位问题。现代哲学家大多数思考第二顺位问题,因为普遍认为第一顺位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是经典的哲学书籍探讨的多是第一顺位问题。
在西方传统中,共有五种讲述传达哲学思想的方法。分别是:哲学对话(柏拉图与苏格拉底)、哲学论文与散文(亚里士多德)、针对异义进行论述(圣托马斯阿奎纳)、哲学系统化(笛卡尔与斯宾诺莎)、格言式(尼采)。
阅读哲学书的要点,是找出哲学家真正想要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不是以书籍为单位而出现的,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关注的一个或者一组问题,要把他的所有著作综合起来思考。阅读哲学,就要找到一个哲学家的中心原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融会贯通地搞懂假设、回答、以及什么问题没有被找到答案。
第十九章 如何阅读社会科学
来自社会学的观念与术语出现在方方面面的信息中。当代大量的文献资料都是依托社会科学的某个方面(种族、犯罪、执法、贫穷、教育、福利、战争与和平、好政府与坏政府)来写作的。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的理论部分包括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实用部分包括法律、商业、行政、社会服务、教育等等。除此之外,非生理性的心理学、行为科学、历史有时也可以包括在社会科学中。
社会科学的著作初看起来非常容易懂,因为应用的都是大家熟悉的经验、读者也很容易对其中的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实际上,弄懂这些问题并不那么容易,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科学的术语大量地被滥用,而作者在写作时又不像自然科学那样会制定术语使用的规范,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科学的作品通常是科学、哲学、历史、虚构作品的混杂体,即写作方式混合了以上四种著作的特点。要在阅读时问出正确的问题,读者必须特别小心翼翼。
要学习社会科学,分析阅读(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要搞懂一个主题,必须要进行主题阅读。
第四篇 阅读的终极目标
第二十章 主题阅读
要做主题阅读,首先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读什么主题“以及”针对这个主题,读什么书“。奇特的是,这两个问题常常是混杂在一起的,不可能先解决一个问题,再解决第二个。“在做主题阅读时,会出现一种很矛盾的现象。虽然这个层次的阅读被定义为就同一个主题,阅读两种以上的书,意思也是指在阅读开始之前,这个主题就已经被确认了,但是换个角度来说,这个主题也是跟着阅读走的,而不是事前就能定出来的。“
因此,主题阅读的第一部,是确定一个大致的主题,然后用检视阅读(而不是分析阅读)处理一批数量比较大的与主题相关的书。这一步有两个功能:
第一,它会让你对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题有个清晰的概念,这样接下来你针对某几书做分析阅读时,会大有助益。
其次,它会简化你的书目到一个合理的程度。
这一步完成以后,就可以进行主题阅读的主要阶段了。这里有五个步骤:
找到每本书中相关的章节:我们的目标是弄懂一个主题,而不是读完所有的书,要抓住重点的章节。其他的先放在一边。
带引作者们与你达成共识。不同的作者通常会用不同的词汇,在这里,我们要找到一组大多数作者使用的,可以用来论述这个主题的词汇。
厘清问题。要用之前找到的词汇,来提出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问题。通常这些问题是:XXX是什么,XXX是怎样发展的,XXX有怎样的影响等等。确定了这些问题后,可以列一张表,看每个作者是怎样回答这些问题的。
界定议题:所谓议题,是在之前整理出的问题中,比较有争议的哪些。在这里要特别整理好每位作者相对的意见分别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有相对的意见
分析讨论:把以上过程的答案整理成一个output。“就可以发现的真理而言,就我们可以找到的问题答案而言,与其说是立足于任何一组主旨或主张上,不如说是立足于顺序清楚的讨论的本身。“
在主题阅读的过程中要做到尽量客观:不要带着对一个主题固有的立场来整理,这会导致我们曲解作者;在叙述作者意见的时候,不仅要用我们找到的共有词汇来描述,更要引用作者的原文。
要找到适用于一个主题的书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时可以借助一些工具书。
第二十一章 阅读与心智的成长
所谓心智的成长,指的是阅读水平、逻辑能力、以及系统性知识的成长,是一种略高于单纯的学识的增长。
以这个角度来看,书可以分为三种:
对心智成长基本没用的消遣类的书。
好好读一遍,可以带来心智的成长,第二遍阅读就不再会得到成长的书。
值得读好几遍的书。
最后那一类的书如果遇到了,一定要珍惜。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