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大卫芬奇导演的《消失的爱人》可说是最适合“恋人去死去死”团成员在情人节这种鬼哭狼嚎的日子里鉴赏的佳片了。
男主角尼克在一个沉默而压抑的结婚纪念日中午回到家,发现曾经恩爱的妻子艾米不翼而飞,客厅里的玻璃茶几摔得粉碎,厨房地板上有几许血迹。尼克报了警,警察在家中发现了艾米藏在衣柜里的,两人结婚纪念日保留节目:寻宝大冒险的第一个线索。
由于艾米多少是个名人(她的心理学家父母根据她的成长经历创作的《了不起的艾米》丛书曾经大获成功),失踪案很快吸引了大批媒体的关注。尼克在媒体面前的糟糕表现,让他莫名其妙地成了公众眼中最大的嫌疑人。一个尼克闻所未闻的女人说自己是艾米最好的朋友,而且信誓旦旦地声称尼克曾经殴打艾米,而消失的艾米已经怀有身孕。与此同时,背着警察完成了寻宝大冒险的尼克,发现这一切都是艾米的阴谋,她的目标就是让所有人相信尼克是个杀死怀孕妻子的暴力狂,让尼克被判死刑……
艾米可以说是近年来好莱坞大片中女性反面角色中的执牛耳者。作为极不明智地和伴侣一起去电影院看了电影的广大观众之一,走出放映厅的时候,我和男朋友尴尬地对视了一眼,甚至差点脱口而出:对天发誓,我绝对不会像艾米那么变态。
像艾米这种以特别病态的方式伤害男性伴侣的女性角色,是西方流行文化中的一个桥段——疯狂前女友 (crazy ex-girlfriend) 的一个变种。这个文化现象是如此的普遍,在老爸老妈的罗曼史里,有一集专门讨论了这种女孩的形象 (S2E07). 所谓疯狂前女友,指的是在和男性分手之后,表现得十分异常,或者不择手段试图挽回,或者因爱生恨,不计代价伤害对方的女性。这个文化形象和更古老的坏女人形象有相似之处,比如古希腊传说中的海妖,用歌声引诱水手,让他们把船只开到暗礁中,使得船毁人亡。
用这样简单的逻辑来指责女性是一种无端的污蔑。不需要仔细分析女孩子行为中的动机,不需要与她共情,轻轻松松把“疯子”的大帽子往她头上一戴,男性在故事中的主角光环亮起来,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认为《消失的爱人》是一部丑化女性的电影。毕竟,还有谁能比丧心病狂的艾米更符合疯狂前女友的形象?她为了陷害尼克,一手策划了自己的绑架案,甚至疯狂到把针头插进自己的手臂抽血,洒在地上,制造尼克伤害自己的假象。更不用说她杀死戴西的时候那血腥黄暴的场面了。
但是这个“疯女人”和几千年以来的疯女人有些不一样。是什么呢?为什么这样一个冷血的变态杀人狂会让很多做梦都不会想到要伤害别人的女孩子觉得艾米和自己之间有相似之处呢?
那是因为,这个变态艾米是一个女权主义者。
不不不,我绝对不是在说,每一个女权主义者都和艾米一样是反社会杀人魔。艾米也多半并不会为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社会经济地位而抗争。电影里有艾米多次谎报男伴对她性侵害,并且从中获利的情节。这简直是反向利用性别歧视的犯罪行为。
我的意思是,这个叫艾米的女人,对于女性在情感关系中的地位,对于社会施加在女性身上的压力(要酷、要假装不在乎男伴不和她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假装喜欢喝啤酒、吃披萨,而且,比一切都更重要的是,要漂亮、要hot),有着和任何一个在现代社会中生活的普通女人,有一摸一样的清醒认识。
在电影里那个难得的艾米是她自己的时刻,她在阳光里开着车,得意洋洋地把用来写日记的笔一支一支丢到车窗外,她的声音在旁白里念了史上最令人难忘的女权主义宣言,即,the cool girl speech:
做一名“酷妞”,意味着我是个热辣性感、才华横溢、风趣幽默的女人,我爱足球、爱扑克、爱黄色笑话、爱打嗝、爱玩电游、爱喝廉价啤酒,热衷3P和肛交,还会把热狗和汉堡一个接一个地往嘴里塞,却又保持住着苗条的身材——因为要做一个酷妞,首当其冲的关键词就是热辣性感,你要热辣性感,还要善解人意。
其实说来说去,更为可悲的倒是“酷妞”们:她们扮出的女人并不是她们自己心中的模样,而是男人们所希望的模样。哦,如果你算不上一个“酷妞”,那我求求你别相信某些鬼话,说什么你的男人绝不迷恋“酷妞”。也许他所痴迷的“酷妞”确有一些细微的区别:说不定他是个素食主义者,那他的“酷妞”就会喜欢面筋,热爱狗狗;说不定他是个时髦的艺术家,那他的“酷妞”就会是个有文身、戴眼镜,还喜欢漫画的书呆子。总之各花入各眼,但是请相信我,无论在哪个版本里,男人总会喜欢“酷妞”,该女孩痴恋他所痴恋的所有狗屁玩意儿,而且从无一句怨言。
她说的实在太好,太一针见血了,好到我简直希望她不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反社会。
要搞懂《消失的爱人》,要搞懂艾米,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到底应不应该和电影里的反派共情?
这个问题太容易回答了。只要去知乎搜一下“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为什么 Darth Vader 会成为一个高人气的反派角色?”“你喜欢《越狱》中的 T-bag 吗?为什么?”,你可以看到成千上万个答案,几十万人为各种电影里的反派角色写感人至深的小传,截屏与meme齐飞,泪水共鲜花一色。
我们当然可以和电影里的反派共情。这也不代表我们就和这些反派一样坏。
这些问题有什么规律呢?没错,他们都是男人。富有魅力的反派人物一直是电影的核心吸引力所在,没有好的反派,是不可能拍出有深度的电影的。
可惜,观众并不习惯这样的反派角色由女性来担任。《消失的爱人》容易让人有一种轻微的不适感,正是因为艾米的角色超出了观众的一般认知,是电影史上极为少见的强大、高功能的女性反社会人格,完全不是一个受害者。就连艾米被营地里的男女抢劫,落到身无分文的地步,也没有给观众一个把她当成受害者的机会。
创造出这样一个全新类型的女性角色,正是因为原著作者是一个彻头彻底的女权主义者。正如美国纪录片 Miss Representation 所揭露的那样,女性在主流媒体中出现的比例远远低于50%,而且她们出现的方式,多半是以旁观者、受害者、被观看的对象出现的。她们的形象也是非常单一的,就好像女性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就是作为年轻、美貌的代表、性对象以及为他人提供照顾的人。
艾米这样超出一般人想象的女性主角,正是为了挑战这种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而出现的。如果我们不跨越疆界,去写出能让人信服的坏女人,就只能面对着满世界的玛丽苏哀叹。如果不接受坏的让人咬牙切齿,又让人可以共情的强势女性主角,就无法看到有深度的女性角色。
让人欣慰的是,这种观念挑战传统女性主角刻板印象的例子已经越来越多了。法国电影《她》和以及非典型恐怖片《逃出绝命镇》里,都有刻画得极为出色的女主角。
希望像《消失的爱人》这样的女权主义电影,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