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原则

2016-10-13

本文是对 Robert McKee 的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一书做的笔记。

  1. 小说、话剧、电影剧本的媒介是故事。故事是一种与音乐、舞蹈、绘画一样原初的艺术形式。就像任何一种艺术一样,故事是生活的隐喻。
  2. 故事有基本的形式与原则。音乐的媒介是声音,绘画的媒介是颜色、线条与形状,舞蹈的媒介是肢体,那么故事媒介是什么呢?
  3. 故事的媒介不是文字,不是对话,更不是电影音乐或者摄像机镜头设计。故事的媒介是冲突。没有冲突便不成为故事。
  4. 为了促使冲突发生,故事必须有结构。结构可以遵循传统,也可以突破传统。但是完全在传统之外构造传统,仿佛结构不存在一般,就不能称之为故事了。
    1. 典型的故事,是主角面对失去平衡的生活,在压力的情境下作出抉择,使得生活发生变化。没有这样的情节就不能称为故事。
    2. 故事的结构一般有发端 inciting incident,发展 progressive complexion,危机 crisis,高潮 climax,解决 resolution,五个部分。
    3. 故事的结构(节拍、场景、幕、事件)。
    4. 电影中的故事通常强调瞬间性。尤其是在高潮与发端这两个最重要的部分里,编剧要尽其所能归结出事件中价值变化最强烈的瞬间,把这些东西展现给观众看。
  5. 一个故事通常会有一个主角。
    1. 主角可以是一个人、一群人、动物、植物、大自然。
    2. 主角面对的压力可以来在大自然、社会环境、他身边的人、或者他自己。
  6. 主角既然是一个人,就必须像一个人那样做出选择:他只会做出(在他的视角里)最保守,最必要的举动。只有在绝境中,人才会选择冒险。
  7. 故事的主角不需要让人喜欢 sympathetic,但必须让人产生共情 empathic。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主角必须认为自己是好人。现实生活中,所有的人都觉得自己是好人,只会做出自己认可的举动。故事的主角也是一样。为故事中的人物找出合适的动机,让他们成为自己认可的“好人”,是一项分析性的工作。符合逻辑的主角才能使人产生共情。
  8. 观众是通过主角在压力环境下的选择真正认识他的。
    1. 要弄清人物设定 characterization 与人物的区别。
    2. 人物设定:低俗小说里的黑帮小弟是个梳着油头、穿着大号西装、前段时间刚刚从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回来的充满幽默感的家伙。
    3. 人物:老大叫他带着老板娘出去吃饭。他去了。老板娘一不小心吸食了过量毒品,口吐白沫,心脏骤停。小弟带着老板娘飞车到毒贩子家,从冰箱里揪出一支肾上腺素,啪一下拉开衬衫,死命插进老板娘的心脏。
    4. 只有在压力下作出的选择能让观众真正认识人物,与人物产生共情。
    5. 就像教孩子要身教、不要言传一样。
  9. 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故事结构,就没有人物。两者不过是硬币的两面,只能同时出现。
    1. 在故事的发端,某个事件发生,主角的生活失去平衡,迫使他第一次冒险。之后的每一次冒险,都进一步使得生活失去平衡。压力越来越大,他作出的选择也越来越事关生死。
    2. 主角每次冒险,都会让处在反面的势力(antagonist)作出反应。反面势力的作用力阻止事情朝着主角(或者说观众)期望的方向发展。
  10. 观众的期待与影片中世界作出的反应之间的差距称为gap。这是故事的设计中最本质的东西。gap是观众的注意力真正集中到故事上,与人物产生共情,获得心流体验的原因。
  11. gap以及gap的解决,在观众心中产生情绪与insight,使得受众获得快乐。这是体验出于本能,是人性的一部分。用《霸王别姬》中京剧师傅的话来说:“人活着,他就得要听戏。猪啊狗啊它就不听戏,他是人吗?他是畜生!”
  12. 这当然与现代文学中的,文字与故事密不可分的看法是背道而驰的。但是即使是最为实验性的小说,也必须遵从一定的故事原则,或者反抗故事的原则。在这些现代文学作品中,冲突不是发生在主角与他的环境之间,而是发生在叙事方式、结构与语言上。这种更meta的冲突的创造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故事的原则。